郑氏源流
- 长沙金井郑家:95年里“一门八进士”
- 时间:2017-04-24 15:46:16 来源: 世界郑氏网 编辑: 郑天强
长沙金井郑家:95年里“一门八进士”
公元1572年,在中国为明隆庆六年,论干支则为壬申,属猴。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如若真有什么要提,那就是王阳明出了一本《传习录》。但这一年对长沙尊阳(东乡)郑氏来说,是二世祖郑楚泽自平江迁居长沙县金井镇的年份。
郑氏定居金井445年,如今已延续到了第十九世,后代从长沙县金井发散到周边高桥、白沙、路口、麻林桥、开慧、福临铺、观佳、双江、范林桥等地。近两百年间,郑氏人才辈出,单1808年至1903年这95年里,一门出了8个进士,“郑家塅四十八栋花屋”因此声名远扬。
若不是中断百年的族谱续修,这春往秋来的家承恐怕早已被人遗忘。我们找到郑氏十五世族人,通过家谱从中找寻这星辰大海般浩瀚的家族奋斗史。得窥那湖湘文化历史里的点滴关联。
撰文/本报记者伍婷婷
1915年,郑家部分宗亲在北京劝业场的合影,
前排左一郑沅(清探花),左三郑业敬。
95年里“一门八进士”
翻开1918年长沙尊阳郑氏第四修族谱,往上溯源,从第九世“世”字辈开始,到第十三世“家”字辈的95年里,郑家陆续出了8个进士,近20位举人。纵观湖南历代进士分布表,在前清时期,进士有33人,郑家占了4人,晚清进士79人,郑家又占4人。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郑楚泽从平江迁入金井时非常落魄,他带着家人一路乞讨才到金井。到金井定居后,郑家也非常不起眼,又加上代代单传,势单力薄。到了第六世仁轩公时,因家人去世早,债台高筑,他寄居表弟家,卖掉自家田产才将债务还清。但就在这时候有了转机,他跟着师父学医,因能吃苦又好学被师父赏识将他招赘。他一边学医,一边精打细算的生活。“这中间的发家史太心酸了。”长沙尊阳郑氏续谱小组组长郑延卓说起祖辈的这段历史久久沉默。仁轩公有了钱就置办田产,家境慢慢殷实起来。这时候他给大儿子、二儿子买了功名,郑氏族谱上记载,这位仁轩公为了让儿子们团结,还写道:“老三、老四、老五不得有异议。”大概从这时候开始,郑家渐渐累积读书的资本。嘉庆十三年,第九世郑世俊考取了戊辰科进士,成为郑家第一个进士。郑世俊官至思恩知府,成了族人榜样。到了第十世“敦”字辈,陆续又出了三名进士。其中郑敦允、郑敦亮还是亲兄弟。
郑敦允是嘉庆十九年进士,选庶吉士,由刑部郎中出任襄阳知府。他在任时修筑水利治理汉水,在当地留下“郑公堤”。道光十五年中进士的郑敦谨是郑家最大的官,历任清朝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晚清四大疑案之一“刺马案”就是他主审,但因为种种原因,他审完此案还未回京复命就辞职回乡了。自他之后,“先”字辈郑绰先、“业”字辈郑业骏、“家”字辈郑沅、郑家溉陆续中进士。其中郑沅是郑敦允的曾孙,他是最后一任四川学政,辛亥革命后曾为总统府秘书。袁世凯称帝后,郑沅称疾力辞。
郑家溉1903年中进士后不久,科举制度废除,他是郑家最后一名进士,也是抗日烈士。“九一八”事变后,他拒绝伪职,从北京举家回乡。1944年长沙沦陷,72岁的郑家溉避难湘乡,日伪军逼他出任维持会会长,他严词拒绝,抱必死决心投塘,“以一死全了自己的民族气节”。如今,郑家溉的遗像和事迹陈列在长沙烈士公园烈士塔陈列大厅。
郑家塅48栋大花屋辉煌一时
郑延卓在整合族谱资料中发现,1918年的金井郑家族谱上,有功名者447人。到现在人口不足两千人的金井郑家,这华丽丽的历史最直观的表现就在“郑家塅48栋大花屋”上。提及这些“郑家大屋”,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假思索,用手比划着大房子的轮廓,“哦,那真的大,好多天井了。”
在距长沙市区近70公里的金井郑家,大概从第九世“世”字辈开始,房屋随着郑家族人考取功名慢慢铺开,一度出现让人艳羡的48栋大花屋。放眼望去,从脱甲祠堂、脱甲河到金井河及周边地区,方圆十多公里,除了这48栋大花屋外,郑家屋四处林立。因为郑家的兴旺,这个地名都称之为“郑家塅”。族人自豪地说,“我们郑家在当地甚至可以不走外姓人的路。”
“我在此屋住到14岁,还有好些房子没有去过。”郑家十三世族人郑家绰曾回忆郑家大花屋中的“万松园屋”时说道。这房子是他祖父创建,祖母经手建成,有七进,房屋100多间。头门二门的剧楼,均可唱大戏。大门前沿坪有荷花池用耒阳白石砌栏杆,两边大路还设有东西辕门。其中二门的厅中正方悬满金黑漆“书赐金联”大匾,写有“黄自元顿首敬书”。“我听老一辈人提过,万松园占地有二十多亩,其中前面的柱子都有三十多个,每个都拴一条狗,每条狗前面都放一个铜钵。”当然,这是郑家大屋里最为豪华的一个屋,另外47个屋也毫不逊色,住在“仁里屋”附近的郑家后人回忆起郑家大屋,颇有感慨,“我嫁过来50多年了,见到那个屋也是很震撼的,前门天井有3个,东、西两头天井也有好几个,很大。”
为了更直观弄清楚这些大屋的情况,“星薮园”屋的后人拿出目前郑家仅有的拜帖盒,“这可是个古董,当年大屋之间的走动都要通过它。”这个红漆的拜帖盒已经流传不下五代人,仍然保存完好,它就是48栋大屋之间的“纽带”。若是哪家大屋操办红白喜事,直接派人去大屋喊人是没人应承的,必须带着这个拜帖盒才有人接待。“这里虽是农村,但在那时候大屋之间不能乱串门,他们有既定的规矩,若不遵循规矩可能到了门口都会被主人家拒绝。”
郑家这样的辉煌也藏在尊阳郑氏族谱里,光从两个天井的祠堂就能大约明白几分。祠堂里牌匾林立,跨进第一个天井便能看到“郑氏家庙”两旁的魁牌: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河道总督、提督军门、巡抚部院等。第二进则有探花及第、翰苑词臣、黔西观察等。
贺、陶、黄、周等家族多与郑家联姻
郑家在地理方位上正好处于平江、长沙、浏阳三地交界,在晚清时期,已成为周边鲜有的望族。贺、陶、黄、周等大家族也多与郑家联姻。
郑家与其他大家族的联姻具体始于哪位族人不得而知,但族谱上记载的婚配是从进士郑敦允开始。光郑敦允这个支脉就有跟陶澍家、安仁的欧阳氏、善化贺熙龄家、唐篯家、安化黄德濂家、攸县余世棨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郑敦允娶安仁欧阳厚均之女,其子郑先朴娶贺熙龄女、贺长龄侄女;郑先朴的儿子郑业敩娶善化唐篯孙女、唐鉴侄孙女、唐尔羡女;郑先朴一个女儿嫁给了黄雨田儿子黄自元,还有一女儿嫁给陶澍孙、陶桄子陶煌。郑敦允曾孙女、郑先棫孙女嫁陶煌的儿子陶舒惠,郑敦允孙郑业敩之子郑沅娶黄德濂曾孙女、黄镇元女。
“跟贺家联姻,五代人以上,我们族谱上记载的都有16对。”郑延卓还从族谱上查到了郑家跟黄兴家族也是姻亲关系。这里边郑家和黄德濂家族关系最为亲近,几乎到了郑黄不分家的地步。其孙黄自元,同治七年榜眼,官至甘肃宁夏府知府,老家本是安乡,但因与郑家有着这姻亲关系,后来干脆就待在郑家,去世后也葬在郑家。这些大家族的世代姻亲中又出现了姑表姻亲、姨表姻亲,亲上加亲。“杨开慧的奶奶也是我们郑家人,张闻天的夫人刘英也是我们郑家族人。”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跟郑家人结亲家?或许在郑家的家训“择婚媒、端闺化”中也能寻到蛛丝马迹,家训中的这两条专门叮嘱后人择偶嫁婿需慎重。所以到了晚清时期的家谱中随便翻开一篇,男性不管有无功名,配偶大多都是望族之女,即便不是望族,也多是受过教育的女性。“郑家的女性很有能力,好些族人中男性去世早,就靠着女性当家,也将后代发扬光大了。我这一支高祖父35岁去世,曾祖父36岁去世,我们家的万松园就是高祖母操心建成的。”第四修家谱的卷十、卷十一记录182位家族名人传记,其中就有女性的篇章。“嫁给陶煌的郑业娽还出书,留有《云璈阁诗稿》,这也是郑氏女性的代表。”
除开这些联姻,郑家又跟左宗棠、曾国藩、彭玉麟、魏光焘、李鸿章之间有着诸多关联。曾国藩的家书里曾多次提及的郑莘田就是郑家第一位进士郑世俊的弟弟,后来的“刺马案”主审郑敦谨又是他的老师。到了“业”字辈,郑敦允的孙子郑业敩从左宗棠征西,累迁至知府,又到彭玉麟处做幕僚;后以知府分发直隶,又成了魏光焘的幕僚,迁道员;到最后还做了李鸿章的幕僚。
郑家人还曾为咸丰皇帝治过病
郑家延绵的这四百年间,除了是“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还有“医药世家”之称。第六代郑仁轩精研岐黄,靠医药发家,从他算起,郑家悬壶济世已历经八代。
在清乾嘉年间,郑玉坛曾三试棘闱不售,放弃科举考试,选择在家中读家藏大方脉书,尤服膺于《医宗金鉴》。他潜心著书《彤园医书》四种,对大方脉、小儿科、妇人科、外科深有研究。到了“敦”字辈,郑敦谨除了为官,还传承家学,他在担任三部尚书期间,曾用郑氏医药学为咸丰皇帝治病,因此还获得“医相兼良”的美名。
到了第十二代,郑修诚继承医学,创办了长沙明道中医学校,培养医学人才,他著有《伤寒易知录》《脉诀大全》《药性类纂》。到了十三代“家”字辈,郑守谦又创办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培养中医方面的人才,他还担任过长沙市中医学会和中医工会主席。到近代,郑兆炽习医学,专攻内科,郑兆尧曾任上海肿瘤医院院长。
郑氏家族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教育,在48大花屋中的老屋里和顶上屋曾悬挂过“书带飘香”,“仁里屋”现在还保留着一块“文魁”牌匾。透过这些残损的物件似乎也能看出当年郑家重视教育的痕迹。族人陆续有人中进士后,郑家人在祠堂和地方办学。在郑家分祠办了茅舍里小学,在总祠创办了振德小学(现今脱甲小学),后有陆续开办尊阳完小、尊阳女校、达德中学、甘草坑福利院等。曾任湖南学政的刘崑为郑家三修族谱写序,“郑家世代为官,诗礼传家,代代继承,出的人才显扬中外法度、廉洁,没有扬名的多模范教化乡里,使各自安守土、农、工、商……我以为郑家是通达家族,向往钦慕,更愿意参与修缮昭明,所以不辞让而为之作序。”
郑家“一门八进士”或跟湘东文化氛围有关
郑氏从1808至1903年,95年里出现了8个进士,近20名举人,从族谱里能探知的只是家族之间重视教育,族人之间相互激励的作用。这8个举人除了郑敦允和郑敦亮是亲兄弟、郑沅是郑敦允的曾孙外,其他人并无直系关联。甚至,郑家最后一任举人郑家溉在未中进士之前家境贫寒,他当年穿着破烂的衣服进入祠堂,族人因此笑话他,说他的形象不能登大雅之堂。他因此发奋图强,在1903年赶上进士末班车。
“另外,郑家这种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可能对郑家人有点影响,但这个从族谱中看跟中进士关联不大。”郑延卓说。
但是金井郑家处于长沙、浏阳、平江的交界处,属湘东地区,也在邻赣诸县的范畴。这里从宋代起就儒风极盛,浏阳、茶陵的藏书,平江、醴陵的人物都属全省一流水平。或许,郑家也受其影响。
(长沙尊阳郑氏族谱从1918年四修后一直中断,如今族人郑延卓牵头重修族谱,他目前正在收集族人资料,如果你是金井郑氏族人,可联系他:13574114177)
“尊阳郑氏女杰”
刘英:原名郑杰,派名郑家慧,全国政协常委,张闻天夫人。
郑家均:夏明翰烈士夫人,他们俩结婚时李维汉、何叔衡、谢觉哉等给他们送了一对婚庆对联:“世间唯有家均好,天下谁比明翰强。”
郑家奕:杨开慧密友,革命烈士。
郑瑛:曾任四川省妇联主任,福建政协副主席,第一届福建省委书记廖志高夫人。
郑延慧: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郑兆一之女。
郑家家训:
一、孝父母;二、友兄弟;三、睦宗族;四、和乡邻;五、慎交游;六、择婚媒;七、端闺化;八、正蒙养;九、勤职业;十、务生理;十一、尚节俭;十二、明礼义;十三、崇享祀;十四、谨祭扫;十五、辨吉凶;十六、鉴成败。
(来源:潇湘晨报)